1:化性起伪是荀子教育哲学的核心学说。荀子认为人与生而俱的本性易趋于为恶因为人初生不识礼义;必须透过后天环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涵养也就是教育才能建立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里「化」是指师法之化「性」是指天生自然「伪」是指后天人为养成有价值的作为。
化性起伪之说主要见于〔荀子.性恶篇〕。〔性恶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谓的「性」显然不是〔中庸〕上说的「天命之谓性」也不是孟子所说的「性善」。在荀子看来「性」是指人与生而俱的自然本能包括生理的嗜欲以及心理的情欲如〔正名篇〕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性含摄情欲是人人生而同具者〔荣辱篇〕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躁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是禹乐之所同也。」
人先天虽有所一同但是随后发展却有君子小人之别有为尧禹桀跖有为工匠农贾;所谓「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种种差别。荀子认为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全然出于后天环境积习不同以及是否得到师法教化也就是教育。如〔荣辱篇〕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才性因有以贤人矣!夫不知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埶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注错习俗即后天环境养成的习性。〔儒效篇〕更明的指出良好的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积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则会依其本性任意乱为招灾致祸;所谓「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也就是说持续不断的养成习惯可以变化人的本性改变人的心志气质后儒谓「读书在变化气质」正合荀子之意。
「化性」、「成积」可说正是「起伪」的预备工作。「伪」正是「积」久而成者如〔正名篇〕说:「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简言之「伪」是经过慎思熟虑、理智的选择进而养成的行为习惯。在荀子看来「伪」的启发唯赖人文陶养如〔礼论篇〕上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严格地说人性本无善恶可言善恶价值全然出于后天人为。如果能重视人文义理即礼义善导人性则性伪自可合一。
然而人若生而皆不识礼义则礼义何由而出?这点荀子似乎无法提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只是以「圣人」能「化性起伪」作为解释〔性恶篇〕说:「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而起法度……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肯定礼义法度生于圣人而圣人又是积思习伪而来如此循环相因难以确定究竟孰为因?孰为果?由此可见因果经验不能解释「第一因」之类的形上问题荀子以其诚毅笃实的性格未能审乎此亦不足怪矣!
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什么意思? 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什么? 东数西算是什么意思? 银行周五上班吗? K型经济复苏什么意思? 电商平台禁止二选一是什么意思? 锦程消费金融怎么加盟? 美联储议息会议是什么? 结算备付金是什么账户? 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