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邵雍着有〔观物内篇〕与〔观物外篇〕由观物而论理或道。在其〔观物内篇之十二〕中说到观物的窍妙以为「反观」才能得到「真知」其要妙处在于「以物观物」文字是:「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物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文中指出观物不在于用眼看也不在于用心想 而是要从「理」、「性」、「命」着手。这是根据〔易经.说卦传〕第一、二两章而来。〔说卦传〕第一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而至于命。」是说「易」之成乃在通观天地阴阳万物并以「理性命」为主。于是邵雍也认为观物就要从这三者来观。〔说卦传〕第二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说明了天道生物地道成物和人道立身行事的道理。物有性即体;人有官能用物而生变但须依循仁与义的原则才符合理顺应性而达到命。
邵雍接着举例说:明镜能照出万物的形状然而镜的才质不同制镜工的巧拙有差镜中显示的物形未必全然相同不如清澈的池水能肖似物形且显出物情。可是水若有波动物情也将随之扭曲。只有圣人能照彻物情因为圣人能够「反观」。「反观」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
「以物观物」先是排除了「我观」的主观作用可以从「客观」的立场来观本是知识论的原则。邵雍却自有其观点和说法在「客观」之外提出「多观」或「普观」的意见。以为从「『我』是人」来说则「『人』也是我」后句的「人」泛指我以外的人我以外的人很多则「众人」之所观自然明于「一个人」之所观文中说:「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则是把观物扩大远超出「一人」之所见这样「反观」从其「普遍」处说自然比较真实。而邵雍所以如此立论的根据是「我与人皆物也」因而「以物观物」乃是藉「众人」之见来观。
1:以另一个角度来观看、观察。
当我们看见别人的优点时应同时反观自己并见贤思齐。
1:以另一个角度来观看、观察。如:「当我们看见别人的优点时应同时反观自己并见贤思齐。」
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什么意思? 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什么? 东数西算是什么意思? 银行周五上班吗? K型经济复苏什么意思? 电商平台禁止二选一是什么意思? 锦程消费金融怎么加盟? 美联储议息会议是什么? 结算备付金是什么账户? 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