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箴规是「主体在行动时所依据的原则」。因此一个箴规是一种如下形式的条件命题:「如一个人置身于一个可描述为E的事件中那么他要以可描述为B的方式来作为」。换言之一个箴规包含一个描述性的前述词和一个规约性的后项结果。例如一个箴规中的描述性前述词可能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坐在拥挤不堪的公车上发现正有一位老妇人站着」而其规约的结果可能是:(1)「他要离开座位」;
(2)「他要离开座位请这位老妇人坐下并保护这位置不让别人抢先坐下」。康德(Imm. Kant 1724~1804)主张每个行动有、且仅只有一个箴规且当一个人依据箴规行动时可能发现很难将该箴规加以系统地描述。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可能遵从许多规则;但一个箴规是一个人接受并谨慎地在行动中遵从的规则。
一个行为者的箴规犹如自我强加的规则指出个人在某种情境中为达某种目的所做的事。因而箴规可能是道德上正确的、错误的或可有可无的。一行动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其所期待的行为结果而是行为者本身的动机或意向。康德认为如果要能判断一项行动是否为道德上正确的就必须知道「决定该项行动所依据的箴规」。他进而主张一个箴规的道德性必须透过一个「形式的」原则来加以判断。正如逻辑的形式原则可测试论证的有效性或逻辑的正确性康德认为存在道德性的形式原则本身不是一个箴规但可用来测试箴规的道德正确性。康德曾列出这个形式原则的一些公式:如最为人熟悉传诵的「你必须依据箴规行事而此箴规同时可成为普遍的定律」。上述原则又称为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或至上的道德原则由此所导出的其他形式原则也可作为道德正确性的测试。例如历史上与政治上最具影响力的道德律:「你必须如此去做对待人类包括你本身和所有其他人绝不视为工具而已而总是平等地当作目的」。藉康德的道德学说可对箴规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虽然不一定完全接受其说。例如在有些情境中不仅是一个箴规可以普遍化;有些情境甚至没有任何箴规可以普遍化;而有些情境则可能因对于相互冲突的利益之衡量而蔑视任何箴规。
道德行动是在个人倾向彼此之间紧张或冲突的情境中产生由于人类并非完美的理性存有所以有时行动的倾向与理性或责任所要求的相反。箴规组合的多样性可能导致不同箴规组合之间的冲突。例如一位教师在专业和礼貌两种条件下是否抗拒上级不当的作法。解决这类冲突的较为普遍也较为有效的方式是采取阶级次序的安排如将专业要求排在礼貌行为之上先求符合专业条件礼貌居次。这种次序的安排必须从特别慎思观点出发透过评价推理的形式结构来决定或加以修正。
1:规劝。唐.孟郊〈劝友〉诗:「人生静躁殊莫厌相箴规。」《红楼梦.第一九回》:「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
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什么意思? 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什么? 东数西算是什么意思? 银行周五上班吗? K型经济复苏什么意思? 电商平台禁止二选一是什么意思? 锦程消费金融怎么加盟? 美联储议息会议是什么? 结算备付金是什么账户? 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