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网

问题:格物致知怎么读,格物致知的发音,格物致知的拼音,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的繁体字

当前位置:日期查询网 > 汉语字典 > 发布时间:2025-06-25 11:07

参考答案:

格物致知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格物致知
繁体:格物致知
拼音:ge wu zhi zhi
读音:gé wù zhì zhī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格物致知造句
组词,组成语:



格物致知解释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格物致知」为〔大学〕八目中的两个是诚意、正心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先行工夫。〔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说:「物格而后知至如至而后意诚……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格物致知是很重要的工夫。然而在〔大学〕文中对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后来的学者于是对格物致知作出各种不同的说法据说有百数十种之多而较重要的是下面的几种说法。
  1.朱子及阳明的解释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认为〔大学〕应有对格物致知作出解释如同对诚意、正心以至治国、平天下都有所说明一般只是后来亡佚了。于是朱子便依据程颐的说法加上自己的思考所得作出了〔格致补传〕。朱子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将格物解为即物以穷其理格是至物是事事物物。朱子认为事物皆有其当然之理与所以然之故而对于事物之理能够了解才可以有合理的行为出现。朱子所谓的事物当然之理即〔大学〕所说的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等的道德之理而不是经验科学之理。而道德之理也就是天地万物所以能存在之理朱子名之曰太极之理或天理。太极之理是一是绝对普遍的而表现在存在物及人伦关系中则有不同的现象但虽有不同其实只是一理此一说法名曰理一分殊。朱子曾用「月印万川」为譬喻来说明。在各存在物中表现的理之不同如同月亮在各河川中的不同虽有不同只是同一的理的显现。既是如此朱子认为人同通过即物穷理的活动探究事物之理又可从各事物之理逐步向上推而达到太极之理。
  人所以能格物穷理朱子认为靠的是人的心知之明。人的心知本来对理有所了解只是未能充分的明白如果通过即物穷理则心知便会因明理而逐步发挥其作用最后会对事物之理有完全的了解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而此时的心知亦发挥到极致的地步此即「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子这一说法是由心的认知作用以明理从而使心合理产生道德的行为由于此说很合于常识又符合教育的程序因此为许多学者所接受是有关格物致知的各种说法中最为人接受的说法。
  明代的王阳明认为朱子此说是析心与理为二而且从外面的事物来求明白道德之理是不合孔、孟的原义的孟子所说的本心便是理。阳明据孟子之义认为致知的知是指良知良知能知是知非即是本心亦便是理之所在。致知是将良知充分实现出来良知呈现便是理的呈现故理不能在心外寻求。依阳明致知是在心上作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工夫。阳明解格物之物是意之所在或意之所用如意在事亲则事亲便是一物意在读书读书亦为一物。如此解物则物不离心故格物在阳明便成为端正心意念头的工夫。格是正的意思使不正者归于正。意念端正则发出来的行为也就会合理。
  阳明这样解释则格物致知便是将本有的道德心和良知实现出来而端正意念的工夫。与朱子的通过心知的作用以明理的工夫比较起来阳明较切于道德实践若依朱子则通过格物穷理后并不保证便可以诚意因知理是认知的作用而是否依理而行是意志的作用二者未必能紧密关联起来。阳明的说法则是直接在意念上作去妄存诚的工夫比较能敞开实践的源头。
  2.其他诸家的说法
  东汉的郑玄在其〔礼记注〕中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 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是说善或恶的事物之来是由于人的知所招致。如果人常常思善便会招徕善事若常常思恶便会招徕恶事。此说很平实。但如此解成为格物在致知即格物是致知之结果与〔大学〕原文「致知在格物」之语义不合。
  唐朝的李翱在其〔复性书〕中对格物致知作出以下的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知之至也。」李翱将格物解为物来致如为内心昭明对物能明辨而不受影响。即在事物来时人能保持内心昭明不受外物所摇动这便是知之致。
  北宋的司马光有〔致知在格物论〕他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不同意郑玄以格物为来物之解释而认为格物是扞格外物之意。他认为人的所以为恶是因为受到外物的牵引故若扞格物欲人便可真正为善。
  明代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对格物致知有不同于其师的说法。王艮以为格物之物是物有本末之物。而身与家、国、天下是一物身是此一物之本。格物是格知身为本而家国天下为末如行有不得便须反求诸己反己便是格物工夫。而知是知本之知即知身为家国天下之本如此即是知之至。故如想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自身做起。王艮因此特别强调「安身」之论他说:「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学也。」王艮此说的优点在于格物的物和致知的知都可以在〔大学〕原文中找到诠释不必像朱子、阳明般另作补传。
  将物解作物有本末之物如解作知本末始终、知止之知主张这一解释的除了上述的王艮外南宋的董槐、车若水、王柏等也提出相近的说法。而当代的唐君毅亦主此说认为此一解释可能便是〔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的原义。
  试观从朱子以后各家的解释把格物衍申到道德方面的成分过多可能失去原来格物的本意。如只就格物本意解即是了解物理应重在对实有物的认识。古人自〔易经〕至〔诗经〕都是先就自然事物的认识再推衍出人文的道理以至形上的道理然而认识事物是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从〔诗〕中对动植物的描述可知古人有相当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不是从坐思冥想而得的。孔子也唤醒学者要读〔诗〕并说「多识鸟兽草之名」可见也重视经验知识。如果后儒能从这一点着想可能更接近〔大学〕格物致知的本意也不致使中国的科学研究中断。现代人读古书最好能深究其意义勿轻作武断或偏重一面的解释。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就是科学的求知观。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作「格致」。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成语词典版


1:修订本参考资料: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亦作格致。







上一篇:项籍怎么读,项籍的发音,项籍的拼音,项籍是什么意思,项籍的繁体字

下一篇:好看怎么读,好看的发音,好看的拼音,好看是什么意思,好看的繁体字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繁体字 格物致知怎么读 格物致知的发音 格物致知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