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人对于尚未呈现的现象能作一可能性的推断时即称为「预见」。
预见之可能性可由现象学者所说的意识构成(constitution)加以说明。舒兹(A. Schütz 1899~1959)即引用柏格森(H. Bergson 1859~1941)之主张认为自我的意识作用不断地往前进人类的意识流是不可能倒退的。自我不断地认识事物或不断地开创工具世界。意识本身不断地由一个「此时此地」(here-and-now)转换成另一个此时此地。「过去」的经验并不因此而消逝而是保留在意识流中在适当的情境中会再出现。如在遇到问题时自我即在意识流中进行反省的工作寻找相似的经验以解决问题。自我之所以能进行回忆以解决问题即在于意识具有保留作用(retention)。同时当自我进行回忆时意识即停止接受新的外在对象而将「过去」的「此时此地」转变为「此时此地且如此」(here-now-thus)。故舒兹在其〔社会世界之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书中指出:「若吾人仅沈浸在绵延不断的意识流中则遇到的只是不断流动、连续而融合为一体、且未分化的经验。每个『现在』在本质上不同于先前事件这是因为在『现在』中先前事件包含在保留的修正中。当我只是沈浸在绵延之意识流时我对上述事项一无所知而只有在反省注意时才看出保留的修正及稍早的面向。」但意识的作用并不停留在反省或回忆中而是更具有导向未来的作用。胡塞尔(E. Husserl 1859~1938)在其〔经验与判断〕(Erfahrung und Urteil)一书中即有深入的分析。如当人观察一物体之正面时虽看不到其背后但仍能就其整体的轮廓而判断是某物。亦即在判断的同时意识对此对象所能把握的部分预测将显现的另一面而就显现面与未显现面所形成的整体作一项推断。详细的说意识除了一方面反省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由这经验而对现在所面对的对象整体作预测故而在对「过去」的经验对象具有保留作用下得以依此而在面对一具有部分不确定的对象整体进行预测性的经验时即是「预见」。
「预见」的概念提示了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连续性之重视。由于学生对于新学习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先前的认知上使得在课程设计时对课程如何衔接以及教师如何将新、旧的学习内容作贯串等问题加以深思同时也能以意识作用的特性作为教育实践中的理论基础。
1:事先可以预料得到。
他一向勤勉奋发出人头地是可以预见的。
1:预先推想得见。如:「他一向勤勉奋发出人头地是可以预见的。」
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什么意思? 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什么? 东数西算是什么意思? 银行周五上班吗? K型经济复苏什么意思? 电商平台禁止二选一是什么意思? 锦程消费金融怎么加盟? 美联储议息会议是什么? 结算备付金是什么账户? 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是真的吗?